鄭州中天建筑節能有限公司
建筑結構消能減震
《建筑結構消能減震》是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(編號09SG610-2),由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組織編制并發布于2009年 [3]。該圖集系統闡述了建筑結構消能減震技術體系,涵蓋黏滯消能器、金屬屈服型消能器四類核心裝置的構造特性與安裝連接方式,提供14種消能部件節點詳圖及設計算例 。
圖集適用于抗震設防8-9度地區及強風環境下高層建筑的消能減震設計,包含新建建筑與既有建筑加固的技術指引。截至2012年,其技術標準與《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》等政策形成互補,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 。
圖集包含四類消能減震裝置的技術規范:
· 黏滯消能器:通過流體阻尼耗能,適用于大位移場景
· 黏彈性消能器:利用高分子材料剪切變形吸收能量
· 金屬屈服型消能器:通過金屬塑性變形消耗地震能量
· 摩擦型消能器:依賴接觸面滑動摩擦實現能量耗散
構造設計指南
提供消能部件與主體結構連接節點的標準化方案:
· 支撐形式包含單斜桿、雙斜桿、人字型等14種類型
· 混凝土結構連接方案涵蓋預埋件焊接與后錨固技術
· 鋼結構節點設計區分鉸接與剛接兩種力學模式
設計實施方法
圖集確立三大設計原則:
1. 1.裝置選型需結合建筑結構形式與場地條件
2. 2.消能部件需與主體結構保持協同工作狀態
3. 3.需進行多遇地震與罕遇地震雙工況驗算
包含黏滯消能器計算示例,演示阻尼系數、速度指數的參數設定方法 。設計流程明確要求采用ETABS、PKPM-GZ等軟件進行時程分析 。
工程應用場景
適用于兩類建筑場景:
· 高烈度抗震區醫院、學校等生命線工程
· 強風地區超高層建筑位移控制
典型案例顯示:采用隔震技術的醫院項目可使結構地震響應降低60%,每平方米建造成本增加約100元 。圖集提供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的技術路徑,涵蓋消能器布置策略 。